《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1510001 课程类型:B类
课程性质:必修课 适用专业:各专业
一、 课程描述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按照中宣部、教育部确定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新方案的开课要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由98方案中《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门课整合而成,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新方案的主干课程之一,是各专业的公共基础课,也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渠道与阵地。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坚定理想信念的自觉,激发敬业创新精神,形成健全人格的品质与心理素质,掌握工作、生活中的基础法律理论,树立法治意识。通过引导和学习,使学生具备作为现代公民的道德素养和法律素养。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帮助大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增强学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全面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二)课程设计思路
教学安排。教学模块2大块:理论模块和实践模块。理论模块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让学生认识课程,了解我国所处的新时代特点、大学生活与高中生活的不同之处,引导学生顺利实现从高中生向大学生观念的过渡,积极开始大学生活,以复兴民族为己任。第二部分,思想教育。主要引导学生树立理想信念,培育爱国主义情操,把握新时期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领会人生真谛与价值,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三部分,道德教育。主要让学生掌握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培育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第四部分,法制教育。主要引导学生把握法律的精神内核、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法治思维方式、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生活中的基本法治理念。使学生形成法治意识和基本的法治思维方式。
实践模块,要求学生完成四项实践教学内容:一是全体必选项目——课外阅读活动,我们为学生精心选择了阅读书目,学生可以根据课堂所学、兴趣爱好选择图书,完成读书笔记和读后感。二是个人任选项目,包括辩论赛、演讲比赛和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和自身特长,选择并完成相关项目;三是教师选定项目——包括模拟法庭活动、学生自制小课件活动、校园采访调查活动;四是社团选定项目--------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利用假期进行社会调查等。教师结合教学内容选择其中一项,部署相关任务。
本课程安排在第1、2学期,课程总课时66学时,理论为56学时、实践为10学时。第1学期理论26学时,实践4学时,第2学期理论30学时,实践6学时。
(三)课程目标
1.总体目标
本课程旨在通过教学实践, 大学生要能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成长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具体目标
课程具体目标分解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三部分。即掌握两种知识,养成四种能力,提升两种素质。
(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两个模块的知识:即思想道德修养的基本知识和法律基础知识。具体来说,一要引导学生理解掌握思想道德修养的基本内容、理论、原则;二要帮助学生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掌握相关法律基础知识。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正确看待各种生活问题、人生矛盾和社会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自我管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发展的能力。
(3)素质目标。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成为具有健康完整人格的人,并在此基础上,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素质高低决定大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素质目标是本课程教学追求的终极目标。
二、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与实施
项目 |
学习(实践) 任务 |
学习(实践)情境设置 |
方法与手段 |
学时 |
考点 |
绪论 |
一、了解当代大学生所处的时代 二、认识时代新人要以民族复兴为己任 |
一、从歌曲《赞赞新时代》导入绪论 二、阐述新时代内涵 三、结合新时代的内涵,强调时代新人要以民族复兴为己任及需要确立的成才目标 |
一、多媒体展示 二、校情教育 三、讲解 四、让同学谈谈对新时代的理解和感受 五、分组讨论 六、组织一次班会 七 、归纳总结 |
2学时 |
一、新时代的内涵 二、大学生的成才目标 |
第一章 人生的青春之问 |
一、认识和了解人的本质、人的需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正确认识人生价值及其标准和评价方法。 三、使学生自觉在服务人民 奉献社会的实践中创造价值 |
一、解读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学说。 二、解读人生观、价值观及其两者的关系。 三、分析如何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四、讨论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和方法,以及如何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
一、多媒体展示 二、理论学习 三、实践考察 四、分组讨论 五、归纳总结 |
8学时 |
一、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二、人生价值及其标准和评价方法 |
第二章 坚定理想信念 |
一、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大学生了解理想、信念、信仰的基本特征及相互关系。 二、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 三、在思想认识的基础上,自觉地投身于实践,将理想的实现落实为自我完善的具体过程。 |
一、从对理想信念的特征和关系。 二、阐述崇高理想信念的基本内涵;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 三、放视频《理想与信念的培养》说明科学的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的重要性; 四、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
一、多媒体展示 二、讲解 三、让同学讲出自己的理想和实现理想的措施 四、分组讨论 五、组织一次班会 六、归纳总结 |
8学时 |
一、理想和信念的关系 二、科学的理想信念可以成为人生的持久动力 |
第三章 弘扬中国精神 |
一、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二、在正确理解爱国主义内涵的基础上,弘扬新时代的爱国主义。 三、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
一、认识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新时代的爱国主义;做忠诚的爱国者、做改革创新的生力军。 二、新时代必须弘扬爱国主义和怎样弘扬爱国主义。 三、放视频《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说明培养爱国主义的重要性。 四、结合大学特点突出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与改革创新的社会意义 |
一、多媒体展示 二、讲解 三、让同学自己讲出自己的家乡美 四、分组讨论 五、组织一次班会 六、归纳总结 |
10学时 |
一、理性爱国与非理性爱国的区别。 二、怎样成为一个忠诚的爱国者举例说明。 |
第四章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一、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二、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底蕴、现实基础和道义力量;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 |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底蕴。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基础。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义力量。 五、讨论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一、多媒体展示 二、理论学习 三、实践考察 四、分组讨论 五、归纳总结 |
10学时 |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二、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第五章 明大德 守公德 严私德 |
一、认识道德的定义 二、知道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婚姻、家庭生活的相关道德 三、熟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内容 |
一、以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的相关案例导入此部分内容的学习 二、解读公共生活、职业生活、婚姻家庭生活的道德规范 三、观看视频《特别关注 公德不能丢》,展示目前我国公民遵守社会公德的状况,引出话题——当务之急是提高国人素质 五、讨论加强个人品德养成的方法并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
一、多媒体展示 二、理论学习 三、实践考察 四、分组讨论 五、归纳总结 |
10学时 |
一、道德的本质 二、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基本原则 三、公共生活、职业生活的含义与特点 |
第六章 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
一、认识法律及其历史发展二、知道法治思维的特征 三、熟知如何培养法治思维,维护法律权威 四、解释法律素质的含义 五、灵活运用法律课的学习方法 |
一、以“法治”、“法治思维”的相关案例导入此部分内容的学习 二、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基本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三、结合案例说明法治思维的特征 四、模拟法庭或通过图片,演示法律的权威 五、讨论培养法治思维、维护法律权威的方法并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
一、多媒体展示 二、分组讨论 三、案例学习 四、归纳总结 |
18学时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基本内容 二、法治思维的特征 三、培养法治思维,维护法律权威 |
实践课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序号 |
实践内容 |
学时 |
1 |
观看、讨论《带刀的大学生》 |
2 |
2 |
大学生生活规划 |
2 |
3 |
爱国主义演讲 |
2 |
4 |
观看、讨论《法律讲堂》 |
2 |
5 |
观摩法庭审理 |
2 |
合计 |
10 |
三、课程实施建议
(一)教材选用与编写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在实际教学中依据我国高等教育方针;根据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学生情况;和大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对课程的七章内容进行选取组合,并由教材转化教案、讲稿等。
(二)教学建议
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主体需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思想实际,认真解答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培养学生的基本学习、生活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利用学生原有知识,以旧带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坚持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科学选取;注意课程与相关学科、专业课之间的横向联系。
(三)教学基本条件建议
1.师资队伍 教研室应组合一支教学和科研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高、中、初级职称教师的比例要适当。
2.实验条件 多媒体配备齐全、图书馆相关书籍到位、影像资料等设备齐全,满足教学需求。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
1.增强教师课程资源开发和创新的意识,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素材库建设。通过科学管理、分工协作,逐步收集与课程相关的文本、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的素材,不断丰富、完善课程资源体系。
2.教室及多媒体资源 全体教师要制作多媒体课件,以教研室为单位经常进行多媒体课件制作比赛。教师各章节的多媒体课件要留在教室,供学生及时消化吸收新内容和复习时参考。
3.图书网络资源 利用图书馆数字化网络资源及网络课程资源,整合现有的网络课程资源,建立课程网站,优化资源组合,提高教学效果,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测自评。学校图书馆图书资料,要及时更新。
(五)教学考核与评价
1.课程教学考核 分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两部分。理论考核包括平时项目任务学习测验和闭卷考试,实践考核在教学中完成。
2.教学评价 实施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在每个项目学习过程中,每完成一个或几个学习任务进行一次评价,评价方法为课堂提问、课后作业、技能考核、课堂测验或模拟扮演等,评价成绩作为学生的平时成绩。在课程教学结束时进行理论闭卷考试和实践技能考核,作为期末成绩。平时、期末成绩按照学校相关规定的比例进行折合,得出学生本门课程的结业成绩。
四、学习指南
(一)学习的重点内容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继承爱国传统,弘扬爱国主义;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继承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中国革命道德,加强社会主义道德;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高尚品格;学习宪法法律,建设法治体系;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行使法律权利与履行法律义务。
(二)学习方法
1.知识的纵向联系与横向联系的并用。知识的纵向联系是指学生把现在的学习与以往的知识联系起来。一是要利用学生原有知识,以旧带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二是区别不同,学出新意、学出深度。
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联合。理论联系实际是“基础”课学习的基本原则和根本要求。“基础”课的理论学习执行着我国的意识形态功能。
实践教学是第一课堂的延伸和有益补充。实践课一般有三种模式:课堂实践、校内实践和社会实践。课堂实践增强针对性;校内实践增强实用性;社会实践加速学生的社会化。
3.陶冶情操与启迪心灵的联合。高尚的情操是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对调整人的行为、指导人的行动有着重要的意义。具有真正高尚的情操和追求,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
“教育是心灵唤醒的艺术”,教师在关注学生心灵世界的启迪,以自己的心灵感召学生时,学生应给予心灵的回应,在心灵与心灵的交流与对话中,师生共同进步。
4.教师主导法与学生主体法相结合。教师主导法主要包括:讲授法、情景教学法、专题讲座法等。学生主体法主要有讨论法、案例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等。教师主导法与学生主体法各有利弊。在学习过程中,兼容多种方法的所长,相互融合。
(三)学习参考资料
1.专业书籍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相关书籍
2.专业期刊
《思想教育研究》全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高等教育出版社
3.网络资源
http://4a.hep.com.cn 本课程网络学习平台
课程标准的主要编写人和审核人
1.主要编写人:罗清霞 陈庆凯 樊平
2.主要审核人:武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