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研工作 > 科研信息 > 正文

试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来源:伟德国际1946源于英国 | 发布日期:2012-04-16 】

试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随着网络在我国的日益普及和发展,高等院校成为我国社会“网络化”的发展前沿,网络对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道德观、思维及行为方式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网络为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专门强调指出,“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要运用技术、法律、行政手段,加强校园网的管理,严防各种有害信息在网上传播”,“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怎样占领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不断增强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力,成为当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崭新课题。

一、当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状况

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先导性、实效性、主导性正面临严峻挑战,只有努力在信息高速公路上“跑”好思想政治教育的“车”,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开创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在我国高等教育实施铺“路”工程的同时,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几乎同步启动。从总体上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基本上经过了三个阶段:起步阶段、成长阶段和发展壮大阶段。

1.起步阶段(1994—1997年)

起步阶段是互联网在各高校得到初步建设和应用的一段时期,以基层的自发探索为特征。由于我国1994年才正式接入互联网,因而网络的普及化程度因多种因素的制约而呈现出发展不平衡状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广泛开展。在这一阶段,随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中国科技信息网、金桥信息网等国内互联网体系的壮大,国务院及其各部委颁布的网络安全、信息、域名和商务管理等相关法规和政策陆续出台,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较好的外部条件和氛围。1994年底国内第一个使用TCP/IP协议的“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示范工程”到西南节点的建设,拉开了高校网络建设的序幕,高校也成为全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先行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认真探索,积极应对互联网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各种类型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和网页由无到有。针对互联网的不良影响,一些高校采取了比如对不良网站和信息进行封堵的办法,关闭了一些网站,通过一些管制性、过滤性的软件来控制校园网络中的信息流通。

2.成长阶段(1997-2001年)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建立,各级政府和部门,尤其是国内各重点院校日益认识到网络建设的重要性,加大了对网络建设的力度。硬件和软件设施大量增加,校园信息网络环境基本形成。在网络成为各种社会信息重要载体的状况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网络也日渐凸现,并进一步活跃和发展起来。高校进一步增强了把网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渠道、新手段的机遇意识和主动意识,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或网页,并供好“货”,充实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一批承担网络宣传教育工作的主题网站(也称“红色网站”)得以迅速建立。如清华大学“红色网站”、北京大学“红旗在线”、北京师范大学“学生党建之窗”、南开大学“觉悟网站”、南京大学“网上青年共产主义学校”、华中科技大学的“党校在线”等纷纷建立。一支从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队伍也逐步成长起来。

3.发展壮大阶段(2001年至今)

2001年9月,教育部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2002年5月启动的“西部大学校园计算机网络建设工程”,建设了西部152所大学校园网网络基础设施,从而全面提高了西部大学校园网的水平和规模,高校的网络建设和应用已经日趋成熟,一个基于高校社区的网络文化环境初见端倪。各高校进一步增强了用马克思主义占领高校思想文化阵地的政治意识,切实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领导,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紧紧抓住网络发展中的新情况新特点,认真总结校园网络管理和网上舆论引导的有效措施和办法,扎实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各项工作。高校网上阵地建设呈现出“百花齐放、各具特色”的不断发展壮大的局面。各种综合性的宣传教育类网站以吸引大学生注意力、营造归属感、增强影响力为目标,把思想宣传和教育渗透在正面的新闻信息、积极的网络人际交往和健康的网上休闲娱乐活动之中。随着网络的广泛应用,教育工作者对网络宣传教育的认识也不断深化,思想政治工作的科技含量、文化含量以及管理含量都明显增强,在工作实践上逐渐走向成熟。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现代意识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比如:重庆邮电大学“红岩网校”所实施的“六个结合”:即弘扬主旋律与实现多样性相结合;弘扬“红岩精神”与运用网络技术知识相结合;坚持网上教育和网下教育相结合;形成“主力军”和“方面军”相结合;积极推进开放与实施严格的管理相结合;具体的实践操作与工作规律的探索相结合,独具特色,是这个时期的一个典型代表。

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校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离中央提出的“互联网站要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还有不小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影响力不足。各个高校基本上都建立了自己的思想教育和宣传网站,数量不少,但是浏览量很少,普遍存在覆盖面较窄、投入力量有限、交互性不强、与现实结合不够等问题。在网站建设中,很多网络管理者自觉不自觉地就把网络的新颖别致当成了建设的重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长效机制反而被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被肢解地服从于网络不断翻新的形式,手段与目的、形式与内容的关系,被无形地颠倒过来了。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的建设不能认为建几个“红色网站”或在网上占有一席之地就行了,关键在于如何吸引大学生的关注,提高点击率,使“红色网站”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

二是对网络社区中的相互交往形成的大量“隐性”群体关注不够。许多高校大学生通过BIAS、新闻组等网络社区中的相互交往形成了大量“隐性”群体,比如学习型群体、兴趣型群体,也有一些注偏离主流价值和行为规范的消极群体的存在。这些群体往往发展成为有比较明确的宗旨、比较健全的组织结构、比较稳定的骨干队伍、以及网上网下结合的比较规范的活动形式,对大学生群体行为以及思想观念产生多方面的影响。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生活社区、学生公寓、网络虚拟群体等新型大学生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目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此关注不够,研究不足,尚缺乏有效的引导。

三是网络逐渐成为大学生参与公共舆论和影响社会的新工具。但由于缺乏规范和引导,网络上非理性的交互环境会引起民主参与形式的变异,造成群体情绪波动,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同时互联网带来的思想的西化和分化仍有发展的倾向,少数青年在自由网络环境中诱发出的理性缺失、道德失范、信息沉溺、人际交往异化等不良想象仍然突出。

三、主要对策及建议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无论对其工作系统内部,还是与外部的联系,必须进行整体性的统一协调,加强规范化建设。对一些重大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仅仅依靠网络沟通是难以奏效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网下引导工作。网下和网络的互动,是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

1.构建网络信息亚传播圈,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随着高校校园网络建设与应用的不断广泛和深入,校园网络已经进入到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构建出一个较为完善和成熟的校园网络信息传播环境,形成了具有高校特点的网络亚传播圈。校园网络亚传播圈现象,是指在网络建设和应用比较成熟的高校社区,大学生在信息获取、网际交往以及休闲娱乐等行为上逐渐对校园网络形成依赖。正是基于校园网络媒介,大学生们在互联网上建构出属于自己的学习生活和交往场所,创造和发展着属于自己的网上精神文化空间。可以说,校园网络亚传播圈正是大学生群体在网络社会保持和发展自身文化的产物,它承载了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的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

亚传播圈现象的存在,说明在网络社会的虚拟空间中,人们的认识视野和网络行为的范围虽然可以无所限制地扩展到全球,但在社会文化力量的作用下,人们在网络社会中有可能仍然生活在有着群体文化边界的有限领域之内,这就为构建网络局部文化环境提供了可能。互联网条件下,高校校园与网络紧密联系,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即校园网络文化。校园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从消极方面看,网络文化导致大学生价值观倾斜,影响其情感世界和行为方式;主流文化弱化和不良文化入侵,弱化了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网络虚拟性导致人格的虚伪、网络道德失范。利用互联网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运用一种新的技术手段,更重要的是要用先进文化占领新的思想阵地。加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要本着丰富和提升大学公共生活的内涵与品质的目的,坚持弘扬“红色的”,以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正面教育吸引学生的眼球,引导德育主流;全力封堵“黑色的”,建立功能全面、多级防范的网络管理体系,确保网络安全;坚决删除“黄色的”,严格监控管理,消除和减少网络中色情、暴力信息的污染和毒害,净化网络环境;着力疏导“灰色的”,对网上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群体性问题加强教育疏导,把握正确导向,进而营造健康高雅的校园网络文化,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2.坚持主题网站和综合性门户网站齐头并进,有效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主题网站和综合性的门户网站并行,体现的是分层次的教育思想。纵观高校校园网站的发展历程,一般将校园网站分为主题网站、bbs、综合性的门户网站几类。这几类网站都具有思想教育的功能。主题网站又称“红色网站”,直接以弘扬时代主旋律、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着作、介绍党史党章等进行思想教育;bbs即电子公告牌,主要给学生提供快捷的信息、情感的发泄和交流等等,是学生思想状况的“晴雨表”,思想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bbs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加以引导。综合性的门户网站则是以综合的信息、服务、娱乐等等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主要的组成部分是教育、新闻、娱乐、游戏、文学、软件、购物、科技、生活等,涉及的范围之广、信息量之大、功能之多,已经成为高校中极具魅力的网络服务。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对“主题网站”的建设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对综合性的门户网站关注较少。主题网站的受众主要集中在党团员同学,教育内容单一明确。综合性的门户网站由于面向全体同学,通过信息、服务、娱乐等各类栏目等“寓教于乐”、“寓教育于信息服务之中”,“润物细无声”,越来越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越来越受到老师和学生的青睐,并由网络人际交往而形成一些非正式群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找准这些群体的同质性,并将其作为建设信息亚传播环境的可行性基础,使综合性门户网站成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3.按照“多层次、双主体、高标准”的原则。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高校要打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仗,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主动建设思想水平高、网络业务强、熟悉学生思想状况和上网规律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所谓“多层次、双主体、高标准”的原则,一是“主力军”和“方面军”相结合,建立一支多层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包括专职干部队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和学生骨干队伍。既包括了传统的专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干部,也要吸收宣传部、校办、网络中心、党校等职能部门的网络管理人员、各校园网站的负责人及管理人员,更要建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生骨干队伍,全面覆盖课程教育途径和非课程教育途径。二是自律与他律相结合,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大学生在网络生活中实现自我教育、相互教育。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心和地位的权重上,必须遵循“双主体”模式。网络化境遇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承担者、发动者和实施者在开展教育活动的主导性、支配性与控制性,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挑战、弱化甚至消解。网络生存方式对人的主体性的拓展,使主客体关系日趋平等化。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与客体、过程与规律、途径与方法均表现出异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特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双主体”的运作过程,要把居高临下的单向灌输改变为平等的双向交流,增强大学生的归属感。三是“专业化”和“专家化”相结合,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人才的培养。实际上,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这个特定的传播情境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充当了“信息看门人”的角色。网络作为现代信息传播媒介能否发挥积极的作用,关键就在“看门人”能否发挥积极的作用。各高校要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培养,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树立网络育人的理念,熟练掌握基本的网络知识和技能,具备优秀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良好的信息道德,从而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先进性和实效性。

4.牢牢把握舆论控制权,建立基于网络的舆论危机管理机制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网络意识形态的宣传活动,因此牢牢把握舆论控制权,构建正确的网络舆论导向,是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网络文化与维护网络信息安全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目前大多高校现有网络舆论控制体系不能有效控制外网有害信息对学生的消极影响,不能对大量垃圾信息进行过滤,不能实时监控网络言论。因此高校要充分重视网络舆论对于大学生思想稳定工作的影响作用,在畅通师生民主参与的现实的制度性渠道的同时,要有意识的弱化网上公共论坛对大学生的影响力,避免网络条件下大学生民主参与行为的异化;要提高防范有害信息渗透的能力、掌控网络舆情的能力、疏导不稳定因素的能力、调查网络案件的能力,对网络舆论进行及时、有效地关注、引导和应对,建立基于网络的舆论危机管理机制。要注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把网络引发的舆论危机的应对作为学校危机管理的重要内容;二是建立常设的网上舆论动态调查机构,负责基于网络的思想动态跟踪调研机制,采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手段对网络思想动态进行实时监控,掌握大学生思想状况尤其是网络“隐性”群体的最新发展;三是形成和完善舆论危机的信息收集、危机识别、发展预测、决策和处理五个工作环节,既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将舆论危机处理在萌芽状态,又要避免对非危机性事件反映过于强烈;四是要健全及时、透明、公开的信息发布机制,以具有公信力的权威信息媒介来引导大学生对信息的正确获取。特别是通过校园媒介的及时性、权威和影响力,形成以权威信息发表渠道化解或弱化舆论危机事件的有效制度,切忌以网对网;五是要建立舆论危机管理数据库,协调有关力量,加强对舆论危机事件的性质、特点、类别、规律以及心理变化机制的研究。

5.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努力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养

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是适应网络自身特点发展的需要,解决部分大学生网上行为失范问题的需要。网络道德教育的基本目的,就是要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养。

网络素养,就是指在了解网络知识的基础上,理性地运用网络信息为个体的发展服务。网络素养,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习得的。高校开展网络素养教育,要围绕信息网络本质论、信息网络价值论、信息网络行为观念论等内容进行;要帮助大学生正确解决“信息网络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引导大学生辩证认识和处理网络与人的活动、“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关系;还要解决“网络对人和人类社会的价值、意义”“网络对人的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影响”等问题,引导大学生以科学的方法,从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过程全面评价信息网络的社会功能,从而培养大学生对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价能力、创造能力和制作能力,使之成为网络的主人,而不是网络的奴隶。

网络素养教育要与德育教学紧密结合起来。高校要通过调整大学德育观念、思维方式、过程与方法,积极引导大学生在网络世界与现实生活问理性地自由穿行。在课堂教育环节,可以在《思想道德修养》中增加遵守“遵守社会公德,创建网络文明”的内容,在《法律基础》课中增加“依法使用网络,做文明守法网民”的专题。同时也要以广播、报刊、报栏、橱窗等特别是校园网为载体,运用标语、漫画或专题讨论文章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网络素养教育的内容。要把正面引导作为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主要方式,不断启发他们的道德思维,使他们自主构建正确的网络观,培养和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行为。